1. news

            行業資訊

            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解讀2021-12-30

                  爲培育和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及行業組織,在開展專題研究、實地調研、座談研討、廣泛徵求意見等基礎上,編制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021年12月28日,爲加強部門協同,形成政策合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學技術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國防科工局、礦山安監局等15個部門聯合發佈了《規劃》。

                  機器人作爲新興技術的載體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設備,正極大改變着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近年來,通過持續創新、深化應用,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我國已連續八年成爲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20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46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教育娛樂、清潔服務、安防巡檢、醫療康復等領域也已實現規模應用。強勁的需求催動了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5%,2020年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大關,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1.2萬臺(套)。與此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也在不斷增強,技術水平持續提升,研發體系逐步完善,運動控制、高性能伺服驅動、高精密減速器等關鍵技術和部件加快突破,整機功能和性能顯著增強。一批立足於自主創新的機器人企業快速成長起來,並持續向市場推出新技術、新產品,部分已成功躋身國際主流市場。

                  未來,隨着機器人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場景的日益增多,產業的強勁增長勢頭仍將繼續延續,“十四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將進一步發展壯大,預計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將超過20%,以此推算,則202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將超過2500億元。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均將機器人作爲搶佔科技產業競爭的前沿和焦點,加緊謀劃佈局。我國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加快推進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打造科技強國,推動產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國機器人產業必須加快解決當下存在的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搶抓時代機遇,實現自立自強、換代跨越。基於此,《規劃》提出“四個着力”,即“十四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要“着力突破核心技術,着力夯實產業基礎,着力增強有效供給,着力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持續完善產業發展生態”,爲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一、提高創新能力,實現產業自立自強

                  作爲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國科技實力、高端製造裝備的重要標誌。“十三五”以來,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均取得長足進步,整體素質明顯提升。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還存在技術積累不足,技術供給不暢,產學研用脫節,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等問題。因此,《規劃》提出,要將“提高產業創新能力”作爲未來五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以及仿生感知與認知、生機電融合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力度。二是建立健全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的作用,加強前沿、共性技術研發,爲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來源,同時提高科技成果轉換率;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產研融合,構建有效的產業技術創新鏈。三是支持協同創新和融合創新。鼓勵產業鏈企業聯合研發,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推進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能、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融合創新,提高機器人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強化功能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到“十四五”末,實現我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二、夯實產業基礎,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基礎能力不僅與一國的產業安全息息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產業的創新高度。在機器人領域,我國目前雖然已基本形成了較爲完備的全產業鏈條體系,但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部分領域還面臨着受制於人的困局。究其原因,產業基礎研發展薄弱是關鍵所在。如,一些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工業軟件等基礎領域存在諸多短板,高端關鍵零部件等依賴進口;行業標準不完善、滯後、系統性不足等問題;檢測認證仍處於成長階段,亟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層薄弱的問題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也會大打折扣,嚴重阻礙產業實現自立自強、跨越升級的步伐。在此背景下,《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着力推動產業鏈協同、產學研聯合攻關,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持續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及檢測認證體系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爲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爲更好地提升基礎能力,《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重點研發“高性能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系統”、“智能控制器”、“智能一體化關節”、“新型傳感器”、“智能末端執行器”六大機器人關鍵零部件。

            三、增強高端供給,填補多領域需求缺口

                  機器人是新興技術的重要載體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智能化升級的關鍵裝備,對推動我國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意義重大。同時,它也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利器,爲推動生產水平提高、生活品質提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十三五”以來,我國機器人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性能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市場需要。如,自主品牌弧焊機器人產品功能、性能及可靠性逐步提高,並已逐步實現在中薄板領域的應用;重載AGV的最大負載能力達到200噸,能夠滿足工程機械、船舶及動車的應用需求。掃地、擦窗等服務機器人開始走進大衆家庭,迎賓、巡檢等服務機器人也逐漸活躍在酒店、營業廳等公共場所。然而,相較於國內旺盛的市場需求,目前我國機器人產品的種類還不夠豐富,產品功能、性能等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迫切需要研製出一批功能更強、性能及可靠性更好的高端整機產品,完善機器人產品譜系建設,增強有效供給,以滿足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需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基於此,《規劃》提出未來五年要“增強高端產品供給”,面向製造業、採礦業、建築業、農業等行業,以及家庭服務、公共服務、醫療健康、養老助殘、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需求,重點推進“焊接機器人”、“真空(潔淨)機器人”、“民爆物品生產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操作機器人”、“農業機器人”、“礦業機器人”、“建築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養老助殘機器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安防機器人”、“危險環境作業機器人”、“衛生防疫機器人”等17種機器人重點產品的研製及應用,拓展機器人產品系列,提升性能、質量和安全性,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四、拓展應用範圍,深挖超大規模市場

                  應用是機器人產品價值的體現,是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動力。就目前而言,雖然我國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相較於新加坡、韓國、德國和日本等工業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仍有相當的提升空間,仍有巨大的市場增量有待釋放。且在已投入使用機器人的應用行業中,自主品牌機器人的整體競爭優勢還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僅有三成左右。與此同時,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研究與應用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雖說在家居、教育、娛樂等領域已有部分產品實現了商業化應用,但整體而言應用場景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在農業、礦業、醫療、家庭服務、公共服務、健康養老、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的應用市場還未完全打開,未來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未來幾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要立足於強大的國內市場,從應用端入手,繼續深化機器人的行業應用,不斷髮掘機器人應用新場景,在實際使用中提升性能品質,加快技術更新迭代,不斷提升自主品牌機器人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贏得更多市場份額。鼓勵用戶單位和機器人企業聯合開展技術試驗驗證,支持機器人整機企業實施關鍵零部件驗證,增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試驗驗證能力。推動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專注細分領域特定場景和生產工藝,開發先進適用、易於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支持搭建機器人應用推廣平臺,組織產需精準對接。推進機器人應用場景開發和產品示範推廣。加快醫療、養老、電力、礦山、建築等領域機器人準入標準制訂、產品認證或註冊。鼓勵企業建立產品體驗中心,加快家庭服務、教育娛樂、講解導引、配送餐飲等機器人推廣。探索建立新型租賃服務平臺,鼓勵發展智能雲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

            五、優化組織結構,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

                  產業組織結構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產業安全等,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近年來,我國機器人企業的規模及專業化協作程度呈上升趨勢,但整體而言,現階段我國機器人產業組織結構還不盡合理,仍然存在系列問題,具體表現爲:行業骨幹企業綜合競爭實力遠不及國際巨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話語權;產業鏈之間、與用戶行業之間、行業與區域之間協同性不強;各地方與機器人相關的產業園區、基地等“遍地開花”,存在重複建設、過度競爭等問題。因此,《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要更加註重“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完善產業發展生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一是要“培育壯大優質企業”,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機器人領航企業,打造在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二是“推進強鏈固鏈穩鏈”,骨幹企業要瞄準薄弱環節,聯合配套企業加快研發應用,形成產業鏈上中下遊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三是“打造優勢特色集羣”,推動合理區域佈局,引導資源和創新要素向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培育優勢集羣,支持集羣加強技術創新,聚焦細分領域,培育特色集羣品牌。力爭到2025年,我國成爲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羣。

                  爲保證主要任務的順利完成,《規劃》還從強化統籌協調推進、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健全人才保障體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五個方面提出保障措施,爲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十四五”是產業整合優化、發展壯大、創新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在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下,在“政、產、學、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必將牢牢抓住發展契機,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快速健康高質量發展,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築人民美好生活圖景提供有力支撐。